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

殖民火星(Terraforming Mars) vs 水下城市(Underwater Cities)

  殖民火星(以下簡稱火星)與水下城市(以下簡稱水下)是經常被拿來比較的兩個遊戲。兩個遊戲都有tableau building成份,手牌都佔遊戲很高的比重,同樣有生產階段產資源,遊玩體感也同樣是偏單機成份比較高的遊戲,自然兩款會被拿來比較。這兩個遊戲我都算喜歡玩,這類稍微偏單機且卡牌多的遊戲一向是我的菜。

火星:玩家在公共地圖一起建設

水下:玩家建設自己板圖,使用公共行動格

   把結論先放在最前面,如果要在這兩款中挑選一款符合需求的,可考慮:

  1. 人數。人數越少(1~3人)選水下,人數越多(3~5人)選火星。

  2. 複雜度。能接受較長思考時間與較高規劃複雜度的選水下,若要較好教學主題較鮮明選火星。

  3. 互動程度。要找攻擊性較高的選火星,有直接攻擊的卡牌,也有地圖的直接卡位。要找無攻擊性互動較間接的選水下,主要僅是行動格的互卡。

  下面詳列個人觀點的詳細比較。

  亮點(醍醐味):

  火星:每個回合拿到4張新手牌,每保留一張手牌必須花3元,這個留牌決策可能是我覺得遊戲的最大規則亮點與遊戲趣味。如果規則改成4張手牌全留在手上,每張牌的成本加3元,雖然這樣每張出牌的成本會一樣,但回合開始時必須要棄掉牌的糾結感就消失了,樂趣會掉很多,而我覺得策略遊戲讓人痛苦糾結的決策點往往是醍醐味所在。

  火星的另一個小亮點我覺得是award的設計:玩家花錢自己決定遊戲結束時要比哪個項目的數量最多(例如土地數量、熱能數量)。由於(1)負責開獎的人不一定會是這個項目最後贏的人,(2)能開的獎有限,且(3)越慢開的獎項要付的錢越多,這導致遊戲後段開獎的決策同樣充滿糾結感。到底我現在這筆錢應該先出牌還是先去開獎,會不會有人先用低價開走我不希望比的項目。相較之下,milestone的規則雖也有玩家互動,需要搶先完成,但這比較常見於一般遊戲設計中。

  水下:工人擺放遊戲,但每派一個工人時需要同時打出一張手牌,打出的手牌要與工人踩的格子顏色相同效率才最大,當然規則上是允許不同色,但一般來說玩家都會希望出牌跟格子是同色。這個同色限制絕對是遊戲的最大亮點與趣味,遊戲過程大致是維持出一牌抽一張(也可能多張)的節奏,由於有同色考量,玩家需根據手上的牌調整要去踩的格子,當有多張牌在手上,需棄到手牌手限時,也要考慮這個同色限制,評估等下要去的格子及對手可能踩的格子,決定要留哪張牌在手上。雖然是個很簡單的規則敘述,但對於遊戲決策與樂趣卻是非常重大的影響。

卡牌與行動格的顏色相符,是水下相當重要的規則設計

  這個同色限制讓水下有非常重的手牌控管成份,打牌的先後順序,當要棄牌時怎麼留牌,如何因應抽到的牌調整策略,這些都很重要,而這是我非常喜歡的遊戲元素。而水下也有要爭搶的終局加分卡(3費S卡,類似award,爭搶同樣存在張力)以及快速目標卡(contract,類似milestone),但這就是較常見的遊戲設計了。

  由於這邊提的都是我覺得遊戲的最優秀之處,兩款都很好,都有形成足夠有趣的遊戲體驗。

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

新居二三事

動機

  其實原本在新莊住得也好好的,生小孩後考量想要全家一起行動,於是我換到內湖工作,新公司也有給車位,想說這樣就可以每天接送全家大小,應該還蠻方便的。但實際開始接送小孩之後,發現每天上下班真是場超級惡夢,從新莊到內科的路,在上下班時間怎麼走都是塞。上班路線不管從五股還是三重交流道上都很塞,下班路線不管堤頂還是濱江更是經常塞到噁心。單純塞也就算了,但在車上偏偏小孩還會時不時大吼大叫,在交流道車子超擠左右交叉的時候,有人在後面大叫真的頭會很痛。老婆也會被小孩弄得不開心,整車氣氛就很僵,每天這樣上下班合計開車兩個半小時左右,一年下來實在非常崩潰。尤其在工作高峰時期,肩負接送全家任務,時間一到就是不能加班一定要離開公司去接家人,然後忍受長達1小時的塞車時間消磨體力與精神,回家再買晚餐幫小孩洗澡倒垃圾例行家事,大概10點才能開始再工作,真的超累。

  於是興起了想要搬家的念頭,並鎖定內湖為目標區域。

看屋一

  【四月】 一開始沒頭緒自己上房仲網站(黃色公司)亂看,自己亂設篩選備件,挑了一間覺得照片看起來不錯漂亮、地點很好、而且價格不貴的,在網路上點了有興趣之後,房仲來聯絡便詢問一下狀況,告訴房仲我們的需求與預算,房仲也就另外準備了幾間候選的可以一起看。

  約定日子一到,首先就去我們最一開始鎖定的那間去看,一進去看超傻眼,因為空間超級小,裡面是兩層的空間,但兩層都超小,頭也快撞到天花板,一看就知道無法住。果然照片拍的空間感會騙人,當然也可能是我一開始真的太狀況外,只懂得看照片不太會看其他資料,連工業區商業區住宅區都不知道要留意分辨。

  我想房仲一開始大概也知道這間不會符合我們需求,所以另準備了幾間超出預算的公寓讓我們去看,當天另看了兩間頂樓的公寓,果然空間感就好多了。看的第一間確實感覺頗大,我還蠻喜歡內部的空間感,當然屋內都還會需要重新裝潢就是了;第二間則是利用頂加空間,所以整體空間也算大,裝潢看起來也稍微新一點,不過我們對頂加都還是不太安心。屋內空間應該沒問題,但爬樓梯到5樓,光是看屋一趟就覺得有夠累,每天都要這樣爬感覺不太ok,老婆也一直覺得頂樓會太熱不太喜歡。

  第一次的看屋行程大致告一段落,看完後房仲還要我到他們公司說要跟我「快速」介紹不動產資料什麼的,讓我把車子臨停在他們公司外面,放老婆跟小孩在車上,結果那個業務感覺不太熟練,講得很慢很卡不太容易抓到重點,講超級久,讓我對這間留下不好的印象,也是這天讓我覺得菜鳥房仲好像專業度都不太夠。

看屋二

  【七月】第一次看屋沒什麼結果印象也不怎麼好,因此沈寂了一陣子,老婆說有國小同學做房仲的,國小時感情不錯,於是我們就找了這位認識的房仲(橘色公司)再次重啟看屋行程。經過一次經驗,也跟朋友稍微請教一下,算是稍微多懂了一些。因為很想買有車位的房子,這次自己的需求先設定為有車位的電梯大樓。

  第一間在內湖路三段,開進去才知道路有夠小條還要會車,尤其當天馬路還有施工,對開車來說就頗扣分,房子內部全新,空間格局沒太大問題,需額外裝潢費。第二間在安泰街,也是很偏僻路很小條,先前有住人,裡面的空間裝潢我第一眼印象還不錯,有平面車位,不過我覺得S形車道稍窄,且進出是同一條車道,第二間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偏僻,一定要自備交通工具,門口只有一班公車經過。第三間在文湖街21巷,路也不大條,這棟看了兩戶,一戶格局超怪而且從窗戶看出眼睛清楚會對到福地,所以不考慮;另一戶則格局正常,裡面近全新,車位是機械式,不過看起來不是太難停的機械格,這間的缺點則是據說屋主寕可不賣也不願意低賣 (當然也可能是房仲的話術)。

  其實內裝大部分都沒問題,不過比較在預算範圍內的車位房,感覺交通便利性就都比較不理想,而且高公設比也讓人倒退好幾步,與公寓相比,就是硬要多花幾百萬買那些虛坪。這次看完之後,原本只想鎖定有車位的房子,也把篩選條件放寬到沒車位的公寓也可以,但必須是2樓或3樓,4樓以上爬樓梯太累直接排除。

  7月算是真正積極看房,甚至也看了相隔一條河的汐止康寧街,發現明明很近,但隔一條河的新北與台北房價就是有差。

  中間不知看過幾間,有些完全不考慮的也就沒印象了,最後比較列入考慮的幾間,全都是沒車位的老公寓3樓:

  1號選手:第一次看我覺得裡面的空間感不錯,客廳感覺很寬敞,有和室書房、有儲藏室可放桌遊,老婆則覺得有一間廁所格局設計得很怪。地點附近是熱鬧,但感覺頗難停車,對面的停車場很爛。第二次帶爸媽去看,留意到更多設計上奇怪的地方,內外皆然,於是最後階段被淘汰。

  2號選手:一進去看就是我們都喜歡的裝潢,屋主有重新設計裝潢過,廚房餐廳的設計、客廳空間與後方活動空間、主臥與小孩子臥房、走道有適合家庭的擺設,看起來就是沒太大問題也不太需要重弄,地點近我公司。缺點一是屋主價格很硬,因我們明顯表達高度興趣,但房仲也多次跟我們說價錢談不下來;缺點二是廁所只有一間,已經習慣原本家裡有兩個馬桶。由於屋主一直不肯降價(自認裝潢花了很多心力,要把這費用納入),也就沒看第二次了。

  3號選手:當天才臨時說要去看,因為是當時房仲剛新接到的案子。同樣也是屋主幾年前有重新設計裝潢過,內部看起來就是漂漂亮亮的,我尤其對於有一間電腦工作室特別喜歡。附近吃的店家超級多,地點在我公司與我老婆公司中間。缺點是主浴室很小,已經習慣原本家的大浴室,可能會較難適應。第二次帶爸媽去看,爸媽也表達出喜歡這間裡面的感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