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

花式撞球之 9號球/10號球 變體規則

前言與動機


   看撞球比賽有20年了吧,看到現在還是覺得花式撞球的運氣成份頗高,或者該說,到達一定水準的門檻沒那麼高,使得比賽勝負不論誰輸誰贏都不奇怪,畢竟全世界有太多選手在這個門檻之上。當然選手之間的細微地方還是會有差距,但在目前主流9號球/10號球比賽之下,鑑別度並不高。

  運氣成份主要有幾個層面:一是衝球後的球形,這是完全隨機的,對於一個良好的球形,能夠一杆吃完的選手實在太多了,球形好就相當於失去鑑別度,還有衝球後可能隨機碰撞造成母球洗袋,也是運氣成份大大影響輸贏。二是運氣球,就是fluke,例如球沒打進但多顆星彈進另一個袋、或是原本球沒進卻意外進了另一顆、還有球沒打進卻幸運形成吊球,太多運氣成份左右比賽勝負。

  為解決前述提到的運氣成份一,應改為比賽不要衝球。現在一直糾結於要手排球、三角框排球、排球紙排球,還是衝球母球位置限制、衝球子球過半場數量/碰顆星數量限制、排球位置移動,個人覺得都只是一些小變體,也許可以降低衝球鐵球/鳥衝, 但並不是治本的方法,依然無法改變衝球後球形分布的運氣成份。

  為解決前述提到的運氣成份二,每一顆球都必須指定球指定袋,這在現今的十號球比賽也有了,即call shot/call safety。另外就是,移除掉撞球必須兩人互相接手對方留下局面的傳統規則,因為這是很重要的運氣來源。當然一定會有人說,這樣就少了防守戰,沒錯,這也是一種取捨吧。況且,我覺得現在比賽精采的防守戰本來出現頻率也就很低。

  覺得有點意外,花球發展這麼多年,還是沒看到重大的規則變更,可能主要為了觀眾看比賽精采性的考量吧,而將公平性置於其後,亦即,觀眾愛看的還是兩個選手互相接手對方留下球形的對戰感,而現今比賽大多設有shot clock,也能夠看到主辦方/轉播方確實很看重收視精采度。

變體規則


  自己有興趣想要看到的比賽是這樣。採用類似於目前高爾夫球比賽的規則,每一位選手都是打自己的18洞(撞球就是18盤球,當然不一定要18,數字只是舉例)。亦即,每位選手面對的難度(即開球後球形)都是一樣的,每位選手打相同的18盤球,每一盤球必須吃完,計算打完18盤的累積杆數,決定獲勝者。

  詳細規則 (以10號球為例,套用到9號球也可以):

  1. 以10號球規則為核心規則。未特別說明處,皆與現行10號球規則相同。
  2. 每一位選手皆需打相同的18盤球形。每一盤的開球球形由主辦方安排好,檯面上包括母球及十顆子球的起始分布位置皆由主辦方預先決定。 (在現在高科技設備輔助下,我相信這不難達成)
  3. 每盤球計算選手花了幾杆吃完,每盤球的最低杆數為1。累積18盤的總杆數,決定獲勝者。
  4. 每一次出杆母球必須先碰撞球檯面上數字最小的目標球,每次出杆皆需指定球指定袋。
  5. 未依照指定球指定袋打進目標球,或是進錯球/進錯袋,杆數+1。母球與所有子球皆留在原處,繼續下一杆打擊。進錯的球不撿起 (10號球例外,見第7點)。
  6. 若出現犯規情形 (例如:未碰撞數字最小的目標球、母球洗袋、母球接觸目標球後沒有球碰顆星、等等犯規情形),則杆數+2。出現犯規情形後,母球為自由球
  7. 若檯面上的目標球並非僅剩10號球,無論是指定打進10號球或是無意打進10號球,將10號球撿起置於腳點。


比賽看點


  每一盤的難度不同,但最好都不是可以輕鬆吃完的球形。開局球形也可容許第一顆球就是吊球或是難以直接進攻的球,選手可以妥善利用規則,看是要拚高難度進攻,或是利用不犯規的前提把球形調整到容易解決的情況(杆數+1),還是要適時犯規獲取自由球(杆數+2),這些是屬於選手的合理戰術考量。

  可以避免一直看到處理基本球形,較有機會看到各個選手處理複雜球形如何布局,以及一些借球及灌球觀念,甚至可以看到不同選手面對一樣的球形有什麼不同的想法。

  要解決的問題可能是要避免讓選手看到其他選手怎麼處理同一盤球。還有若總杆數平手時要如何決定勝負,一種方法是加賽,另一種方法則是犯規次數少的獲勝。以及這種各打各的賽制,要如何保有比賽張力與刺激感,這倒是可以參考高爾夫球是怎麼做的。

2 則留言:

  1. 這倒是很有創意的想法,期待某一天會出現這樣的規則

    那如果是司諾克你還會覺得運氣成分很重嗎?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司諾克也是有運氣啊,不用指定袋同樣有賽進的問題 (袋口比較小所以畢竟髒進的機會還是小一點),然後也會賽到吊球。不過司諾克門檻比較高一點,還算是稍微有一點鑑別力,只是碰到運氣球的時候還是很讓人無力。

    這篇想法大概很難成真,感覺很少人會想看 XD ,舉辦起來又很麻煩。有夢最美啦

    回覆刪除